《算大限》連載(二)─上課打混的報應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

很多患者都好奇的問我怎麼會研究《易經》、八字、姓名學、掌紋、面相等看似跟中醫無關的東西。其實這在中醫界並不少見,因為「山、醫、命、卜、相」本就源自於《易經》。唐朝被譽為「藥王」的名醫孫思邈曾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意即一個不懂易學的醫者,不夠資格被稱為好醫生,因為「太」即是「大」的意思,大醫就是醫術、醫德俱佳的好醫生。可見《易經》在古醫聖、醫賢的心目中,具有多麼重要的價值與地位。

《易經》可說是世界上最早針對宇宙及大自然進行觀察分析並描述記錄的知識大百科。古人從宇宙運行的法則中學習到生活的智慧、技能,精神及道德層次的提升,甚至治國管理的方法。它是古人歷經千年逐步累積、更新、彙整乃至於臻近完美的一部文化巨著。後世因而得以從《易經》當中延伸發展出更專精的學問,例如中醫、命理、風水、哲學、天文學、管理學等各項專門學科。而這些學問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以目前的科學尚難以破解、甚至窺探究竟的深奧智慧。

許多人對於艱澀難懂的《易經》存有諸多錯誤及扭曲的認知,包括以前的我,也以為它不過就是一本卜筮的書,或是一門君子修身養德的哲學書。事實上《易經》在人類文明發展軌跡上,一直都處於後世難以望其項背的超前境界中;也因此,易學向來是後中醫系及中醫系的必修學分。不過學生時代的我,認為《易經》學得再好對醫術也不會有幫助,所以當時並沒有很認真在上易學課,只想打混過關,低空飛過門檻就好。沒想到,正式執業後,不學好的報應很快就來了。

上課打混不學好的報應

年輕氣盛的我,認為治病救人靠的是扎實的醫術,所以當時在看診時,壓根兒就沒想到要在療程中運用玄乎虛乎的《易經》醫學,因此,雖然偶爾也會遇到一些怎樣都治不好的棘手個案,但因為數量並不多,也不會聯想到是因為自己當初沒把《易經》學好的緣故。

同時,我對於諸科故事所提及的「古代神醫能預知疾病生死」一事,也認為根本是不可能的神話。我心想,透過望、聞、問、切來預測幾個月內的身體狀況還算合理,但是怎麼可能可以預測到一個人在數十年後的光景呢?那根本就是命理師的範疇了吧!殊不知,這就是我在學生時代上課打混的報應 無知。幸好我的個性喜歡接受挑戰,也熱愛吸收新知、接觸未知的事物,遇—到不明白的病例,總是絞盡腦汁地想研究出個所以然來。因此,在習醫之路上繞了一大圈,終於在數年之後,偶然的緣份讓我又回到了《易經》這條正途。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