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曹操宴客,身為當代名醫的張仲景也應邀出席。席間仲景碰到了當時名氣極盛的文學家王粲(字仲宣),王仲宣當時年紀不過二十歲,因才氣橫溢受到曹操極高的賞識,頗有傲氣。張仲景從面相觀察到王仲宣的神色不好,便告訴王仲宣:你身體裡面已經有癘風的病根了,若馬上吃五石湯治療,或許可把這病根除掉,如果不及時醫治,就會病得越來越重,到了四十歲眉毛便要脫落,眉毛脫落半年後就會有生命危險。
此時王仲宣心高氣傲,聽到張仲景的這番話,心裡很不高興,認為張仲景賣弄本事,誇大自己的本領,便不聽他的話,根本不吃藥。隔了幾天,張仲景在另一個場合又碰到王仲宣,問他吃藥了嗎?王仲宣騙他說吃了。張仲景看了看王仲宣的神色說:「你沒有吃藥,因為你的神色一點也沒有好轉,為什麼你這麼輕忽自己的生命?」王仲宣自始至終都不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後,果真眉毛慢慢地掉下了,眉毛脫落後的第一百八十七天,王仲宣便突然死了。此故事記載於《針灸甲乙經》的序論中,中醫典籍中記載癘風即為麻瘋。
我看這故事看了不下百次,剛開始覺得太玄,好像神話故事,但隨著對《黃帝內經》、《易經》及五運六氣越來越了解,加上臨床實務經驗的累積,弄清其脈絡之後,我便堅信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
根據考證,王仲宣出生於公元一七七年,死於公元二一七年,如果看過我的前一本著作《算病》就知道,逢七為木不及,這一年出生的人肝木偏弱,亦即肝木的閥門開得不夠大,木氣上升不夠,腎水無法滋養心火,易造成身體上熱下寒。王仲宣二十歲這一年是公元一九七年,年運是木不及,司天為太陰濕土,在泉為太陽寒水,天氣又寒又濕,體質加上天氣皆是木不及,使王仲宣的肝木更弱。而寒濕的天氣利於風寒侵入人體,於是風寒侵入經脈積留不去,使王仲宣染上癘風。
當時在研究這一事件時,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王仲宣三十歲沒死,而是四十歲死亡。隨著對五運六氣研究越來越清楚,就會知道:王仲宣三十歲時是公元二 ○七年,年運雖為木不及,但是司天為厥陰風木,年運得司天之助,有利於肝木抑制了癘風病的擴大。王仲宣四十歲時是公元二一七年,這一年年運也是木不及,同二 ○七年,但是二一七年司天為陽明燥金,木不及本來就金氣偏盛,而司天又是陽明燥金,金氣更盛,肝木入於死地,這也就是為什麼王仲宣在公元二一七年時發病且不久即死亡。
每每看到此案,我就想起《易經》裡的謙卦,謙卦卦象為上坤(為地、為順),下艮(為山、為止)。內心知道抑止,外表柔順,這就是謙遜。此外,山高地低,高山自貶低於地之下,乃謙虛也。因此,謙虛並非無能,而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才能和成就,只有謙虛才能享道,謙虛的反面就是驕傲自大。謙虛既是人生修養的美德,也是心理健康的標誌。心理健康的人既不會過份自卑不振,也不會妄自尊大,會以理智平靜的心態,正確評價自己,反省自我,對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謙遜待人,虛心接受各種不同的意見和建議,使自己更好的發揮才能和成就功名事業。
本案中的王仲宣是建安七子之一,官居侍中,跟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年少得志使他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當張仲景告訴他生病時,他以為張仲景在賣弄醫術,故弄玄虛,所以二十年後僅四十歲就死了。倘若謙虛些、謹慎些,對於自己不懂的領域存些虛心受教,聽進專家的建言,就不會枉丟一條命。所以,謙卦告誡我們:「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